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炒股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
朱允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注定是未来的皇帝。作为太子朱标的长子,他是皇室的嫡系血脉,同时也是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外孙,这样的身份使得他理应继承帝位。在那个讲究嫡庶之别的明朝,朱允熥似乎有着无法撼动的皇位继承权。然而,命运却偏偏将大明的第二任皇帝的宝座赋予了他的堂兄朱允炆。
洪武元年,太子朱标迎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为妻。这场婚姻对于整个明朝来说意义非凡。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的猛将,屡次征战立下赫赫战功,深得皇帝宠信。为了巩固政治联盟,朱元璋亲自为儿子朱标定下这门婚事,其用心显而易见——为太子寻找一份最为稳固的政治联姻。
展开剩余85%常妃入宫后,迅速赢得了太子府的稳固地位,成为了正妃。洪武十一年11月初八,常妃顺利生下了朱允熥,依照大明的法律,这个孩子天生便是太子朱标的嫡长子,是理应继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。其实,朱标早已有了其他子嗣。早在洪武十年十二月五日,侧妃吕氏便为朱标生下了朱允炆,然而,由于吕氏只是侧妃,朱允炆的身份仍然属于庶出,因此在继承权上远远逊色于朱允熥。
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特别宠爱这个孙子,尤其是在朱允熥出生后,几乎每个月都会亲自到太子府来看望他。宫内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出,皇帝对这个孙子充满了喜爱。朱标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颇为微妙,尽管朱允炆是长子,但毕竟是庶出;而朱允熥虽然年纪稍小,却是嫡长子。在那个时代,嫡庶之分显得尤为重要,朱标心里明白,按照当时的制度,最终继承自己太子之位的应该是朱允熥。
然而,命运的捉弄让这一切并没有按预期发展。常妃在生下朱允熥后身体一直未恢复,虚弱的状态一直没有好转,几个月的调养也无济于事。太医诊断她是生产时伤了元气,需要长时间调理。朱标为此深感忧虑,甚至请求朱元璋派遣最好的太医为常妃治疗。
洪武十一年冬季,常妃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。那个冬天格外寒冷,常妃终究未能撑过这场病痛。临终时,她最挂念的仍然是襁褓中的朱允熥。常妃的去世,将朱允熥从一个被宠爱的婴儿,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。他不仅失去了母亲,还失去了母族的庇护。而与他同年出生的朱允炆,却因母亲吕氏尚在,很快便被扶正为太子妃。
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,令整个太子府的气氛为之一变。根据朱允熥的奶娘回忆,常妃去世后,太子府的下人们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去靠近吕妃。毕竟,活着的主子能赐予他们奖励,而死去的常妃再尊贵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任何实质的利益。
洪武二十五年初,朱标奉朱元璋的命令前往陕西巡视。这次巡视原本是常规的政治活动,朱元璋的意图是让太子深入民间,了解百姓疾苦,为将来的即位打下基础。然而,没想到的是,朱标在归京后病倒了。起初,大家以为只是旅途劳累,休养几日便能恢复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朱标的病情并未好转,反而愈加严重,最后太医诊断为风寒侵袭,引发了旧疾。
朱元璋心急如焚。朱标是他最为重视的儿子,自小便被培养为继位人选。朱元璋亲自到东宫探视,看到儿子日渐憔悴的样子,身为铁血皇帝的他竟然忍不住红了眼眶。五月十七日,朱标最终未能熬过这场病魔的折磨。临终时,朱标依旧忧心国事,面带愧色,满脸的无奈与对父皇的愧疚。
朱标去世时,朱允熥年仅14岁,而朱允炆则15岁。两个少年突然失去了父亲,更加深了皇位继承的困境。根据常理,朱允熥理应继承父亲的位置,但朱元璋并未立即做出决定。他召集了两位孙子,仔细观察两人的表现。朱允炆为人沉稳,在守孝期间,他日夜守在父亲灵前,举止异常恭敬,甚至因此瘦了不少。朱元璋看在眼里,感到十分动容。
相较之下,朱允熥的表现却让人失望。或许是年纪尚小,又或许是没有母亲的管教,朱允熥在守孝期间竟然和小太监们玩耍,这一行为数次被朱元璋亲眼目睹。更让朱元璋感到担忧的是,两个孙子的性格差异极大。朱允炆温文尔雅,博学多才,举止间透着书香气质,符合儒家王道的形象。朱允熥则活泼好动,性格直爽,不爱读书,更钟情于武艺,尤其擅长舞刀弄枪。
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于两个孙子的支持也有了分歧。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首的文官集团,明里暗里支持朱允炆。他曾是朱允炆的老师,曾经极高评价过这位学生,认为其聪慧仁孝,举止有太祖之风。相比之下,支持朱允熥的声音则显得微弱得多。由于常遇春早逝,常家的势力已经不再,朱允熥失去了母族的支持,这使得他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。
洪武二十五年七月,朱标去世两个月后,朱元璋召集了重臣商议立储之事。这次讨论异常激烈,争论的焦点便是嫡庶之别。兵部尚书茹琳直言不讳地表示,朱允熥作为太子嫡长子,应当继承大统;而户部尚书赵勉也同样坚持祖制,认为嫡长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